rtx3080天启oc(3070天启oc)「3070天启」

转载白鹿洞书院

夜郎叫兽2009-12-08|1389阅读|40转藏

转藏

全屏

朗读

分享

清初白鹿洞书院的郁勃(10.29)清中叶白鹿洞书院的进一步强化(10.29)清末白鹿洞书院的废替(10.29)明初白鹿洞书院的沉寂(10.29)明代白鹿洞书院的发展高潮(10.29)明末白鹿洞书院的废兴(10.29)元代的白鹿洞书院(10.29)宋代的白鹿洞书院(10.29)南宋朱熹振兴白鹿洞书院(10.29)南宋朱熹振兴白鹿洞书院(二)(10.29)南宋后期的白鹿洞书院(10.29)唐至五代的办学活动

唐至五代的办学活动据陈舜俞《庐山记》等史志记录:唐德宗贞元时(785-805),河南洛阳人李渤与其仲兄李涉在庐山脚下隐居、读书。朱熹在《延和殿奏事》中提到“遂立簧舍”,也就是指办了学校。他们还驯养了一只白鹿,山村乡民视之为神,人们就称李渤为“白鹿老师”或“白鹿山人”。他们兄弟隐居的山谷,被称为白鹿洞。

南宋后期的白鹿洞书院淳熙六年(1179),闻名理学家、教诲家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

淳熙六年三月,朱熹以秘书郎权知南康军州事的身份赴军就任。他抵南康(治今星子县)后,下车伊始,便连续不断地张榜、行碟,广为询究陶渊明、刘凝之、义门陈氏、白鹿洞学馆等遗事往迹,“以凭稽考,别行措置”。他在《知南康军榜文》中说:“到任之初,伏自惟念圣天子以是搜扬幽隐,付界民社之意,固将使之宜明修养,敦励风俗,非徒责以簿书期会之最而已。……今有合行询究变乱,……按图经白鹿洞学馆,虽起南唐,至国初时犹存旧额,后乃废坏,未悉本处目今有无屋宇,……”向本地军民人等和过往贤士大夫征询原形。同年秋日,因“秋雨不时,高仰之田告病”,朱熹亲临白鹿洞勘查了北宋书院遗址。这时的书院,房宇已“损其旧七八”,仅有地石底子还可以辨得出当年的规模。

朱熹看到这个地方附近山川清秀环合,“无街市商人之喧,有泉石之胜”,以为是讲学著述的好地方。他深感庐山一带“老佛之居以百十数,中心虽有废坏,本日鲜不修葺。独此一洞,乃前贤旧隐,儒家精舍,又蒙圣朝恩赐褒显,以是惠养一方之士,德意甚厚。顾乃废坏不修,至于云云,长民之吏不得不任其责也。”“老佛之居以百十计,其废坏无不兴葺。至于儒者旧馆只此一处,既是前朝名贤古迹,又蒙太宗天子给赐经书,以是修养四方之士,德意甚美。而一废累年,不复振起,吾道之衰既可悼惧。而太宗天子敦化育才之意亦不著于此邦,以传于后代,尤长民之吏所不得任其责者”。因此,他以为庐山白鹿洞书院应该尽快地修复。

朱熹一面派军学传授杨大法、星子县令王仲杰等筹措兴复之事,同时又陈诉有司存案,哀求支持。他在呈报礼部的《申修白鹿洞书院状》和给垂相的陈诉中频频申述了兴复书院的来由,并陈诉了对书院建立的多少假想。他说:“朝廷倘欲复修废宫以阐祖宗崇儒右文之化,则熹虽不肖,请得充备洞主之员,将与一、二学徒读书、讲道于其间。”“其禄赐略比于祠官,则熹之荣幸甚矣。”(《朱子大全》)。

但是,朱熹向朝廷呈报的筹划、假想均如石沉大海,并未得到朝廷当权者的支持,相反却“朝野喧传以为怪事”,遭到讽刺和讽谕。但朱熹仍旧对峙举行白鹿洞书院的复建工作。他写信给老友吕祖谦,请吕为书院作记。为此事,朱、吕二人书信往复,讨论记文语言,然后定稿,请人誊写人石。

淳熙七年(1180)三月,白鹿洞书院开端修复,朱熹带领军县官吏、书院师生赴书院,祭奠先师先圣,举行开学仪式。朱熹升堂讲说,讲题为《中庸首章》(朱熹《答吕伯恭书》),与同道们高兴地作诗唱和,并写下了《次卜掌书竣工白鹿洞佳句》。全文如下:

重营旧馆喜初成,要共群贤听鹿鸣。

三爵何封莫萍藻,一编拒敢议诚明。

深源定自闲中得,妙用原从乐处生。

莫问无穷庵外事,此心聊与此山盟。

1.南宋后期白鹿洞书院的发展

朱熹拜别以后,白鹿洞书院的讲授活动由于得到宋孝宗的特准,以及父母官员、名流、学者们的多方支持,得以继承维持。除继任知军钱闻诗、朱端章外,朱熹同道好友张拭的门徒曹集,在继任南康知军后,继承了朱熹的奇迹,得到杨万里的欣赏,并向朝廷保举。江西提刑曾聘星子学者周耙为白鹿洞书院山长(洞主)。“集朱子语录,以绍后学”,“其讲学至老不倦”(毛德琦《白鹿洞书院志》)。星子学者郭元仁,绍熙二年(1191)解试。他“学行兼优,教人有法”,人称柳州老师。郭曾主白鹿洞书院讲席。杜升之于嘉泰间主白鹿洞书院讲席。

总之,这时由于朝廷“伪学”之禁的影响未完全消除。尤其到宁宗庆元年间所谓“庆元党禁”的影响,白鹿洞书院的发展规模受到肯定的限定。

“嘉定更化”后,白鹿洞书院有了新的发展,真正成为规模宏壮,影响巨大的大书院。

嘉定初,朱熹的高足弟子李蟠被聘为白鹿洞书院堂长,从建昌千里前去福建,向朱熹讨教,后登绍熙元年(1190)进士。《宋史·李潘传》记录:“郡守请为白鹿洞书院堂长,学者之盛,他郡无比。”又有黄义勇者,字去私,江西临川人。曾从朱熹学于武夷精舍,亦曾

为白鹿洞书院堂长。与李蟠和睦。

嘉定五年(1212),据《宋元学案》记录:朱熹门人刘熄作为国子司业奏告天子说:“宋兴,六经微旨,孔孟遗言,自朱某发明于千载之后,以事父则孝,以事君则忠,世之所谓道学也。请刊行所注《学》、《庸》、《语》、《孟》以备劝讲,及《白鹿洞规》示太学。”

嘉定十年(1217),朱熹的儿子朱在以大理寺正知南康军,他继承父志,继承构筑白鹿洞书院,使朱熹开端建成的白鹿洞书院得以完成弘大的规模。据黄斡《南康军新修白鹿书院记》载:“嘉定十年,文公朱老师之子在,以大理正来践世职,思以是扬休命,成先志,鸿工度材,缺者增之,为前贤之祠,寓宾之馆,阁东之斋,趋洞之路。狭者广之,为礼殿、为直舍、为门、为墉。已具而弊者新之,虽厄福之属不苟也。其规模宏壮,皆它郡学所不及,于康庐绝特之观甚称,于诸生讲肄之所甚宜。宣圣朝崇尚之风,成前人教诲之美,皆可无憾矣!”复“招致尝从学老师而通其说者,使长其事讲授焉!”“斡顷从老师游,及观书院之始,后三十有八年,复睹书院之成。既悲往哲之不复见,又喜贤侯之善继其志。”

嘉定十一年,朱熹弟子知军陈毖,又有增建,并率师生讲学洞中。厥后黄斡人山与李播、陈毖等相与盘桓山间,“俯仰其师旧迹”,黄翰讲(乾坤二卦》于白鹿洞书院,“山南山北士子聚集”。陈毖、胡泳等又将黄翰所留资金重修枕流桥。黄翰又发起胡泳担当约请担当白鹿洞书院堂长,带领数十学子,讲学书院。

江西上饶人陈文蔚,亦曾讲学白鹿洞书院。据张伯行《陈克斋集序》记录:“老师杜门养老,屡聘不起,间以诗文自娱。暮年为部使者聘人白鹿洞书院,发明师训,辞和而旨切,学者闻之,辄有所鼓起。”《陈克斋集》还收录有《白鹿洞讲义》二则。一则为更畅义利之

辨,另一则为言仁。

嘉定十四年(1221),知军黄桂又重修礼圣殿,增建三门,又以没人田置西源庄学田。次年秋,胡泳又合洞中士友“七十有八人”会讲,举酒枕流亭,作《枕流桥题志》。

由于朱熹在兴复白鹿洞书院时曾请吕祖谦作记和请陆九渊讲学,因此,白鹿洞书院与南宋别的两派理学接洽密切。尊奉陆学的袁甫,浙东陈傅良的弟子吕冲之,在他们任职江东、南康时都对白鹿洞书院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绍定六年(1233),江东提刑兼提举袁甫重修和增建白鹿洞书院,并自撰《重修白鹿书院记》和《白鹿书院君子堂记》。他先后聘朱熹弟子张洽与方向陆学又主张和会朱陆两家学说的汤巾,主持书院讲席。《宋史·张洽传》载:“袁甫提点江东刑狱,甫以白鹿书院废弛,招洽为山长。洽曰:‘嘻,是先师之迹也,其可辞?’至则选好举之士日与讲说;而汰其不率教者。凡养士之田乾没于豪右者复之。学兴,即谢病去。”

丫淳佑元年(1241),理宗赵峋在观察太学时亲身誊写《白鹿洞书院显现》赐给大门生。以后,这个显现被摹写,缮写在各地的学校和书院之中,使之成为共同遵行的御颁的“引导方针”。

南宋末年,绍定间知军左膺午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并有诗集行世。淳佑间知军陈洽亦在此讲学,并有增建。淳佑十年(1250),祁门方岳知南康军又整理白鹿洞书院规制,祠祀各“名贤”聘任堂长,印造“先正”书传。他所留下的诗文,保存在《秋崖集》和白鹿洞书院志书之中。淳佑间知军陆德舆亦有所建置,景定元年(1260),知南康军陈淳祖又与洞正陶一桂等集诸生数百人会讲白鹿洞书院,在枕流桥《桥南题志》中记有其事。别的都昌刘云龙,景定二年进士,以吉州判致仕,授徒讲学于蒲溪义塾,亦被聘任为白鹿洞正同治《都昌县志》)。咸淳间又有上虞刘汉传知南康军,创白鹿洞贡士庄田。

2.白鹿洞书院的设官

南宋理宗后期曾给一部分书院的山长授以官职,大概选派一部分官吏充当或兼任书院山长。对此,白鹿洞书院并不例外,痛惜因史籍散失,只能在地方志中找到记录:星子进士郭炳文曾出仕“国子典簿,白鹿山长”(同治《星子县志》)。这种出仕的山长,不再是聘任的儒生,而是朝廷的“命官”了。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时曾向朝廷提出在书院设置洞主官员的发起,终于在理宗期间实行了。

以后,朱熹为兴复白鹿洞书院,采取了一系列步伐。

1.构筑书院房屋

北宋白鹿洞书院堂毁于皇佑末之“兵火”,此时仅剩瓦砾棒荆、茂草荒丘。只管南康军、星子县正遭早灾,财务经济相称困难,还是建起屋宇二十余间(朱熹《乞赐白鹿洞书院救额》)。朱熹还与他的僚属、门生以及继任知军钱闻诗商定了进一步兴建书院礼圣殿等屋宇的筹划。淳熙八年八月朱熹改任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继任知军钱闻诗“建礼圣殿并两庞,塑孔子十哲像”(毛德琦《白鹿洞书院志》)。直到朱端章为郡守时才版绘完成。

2.筹措院田

朱熹以为,维持书院的“长远之计”是要器重学田的建立。他订定购置田亩的筹划,筹集一部分购置地步的资金,但因不久离郡,买田一事尚未举行。

3.聚书

朱熹曾发文江南东、西路各地衙门征求图书。他在《洞学榜》中宣称:“承本路诸司及四方贤士大夫发到册本,收藏应付学者看读。”然而实际被骗时的藏书并不多,书名有据者仅为刘氏所赠《汉书》一部。另从《朱子大全》中还可以看到,他曾得了好几种书帖:

从曹建处得到程颐《与方道辅帖》的模本;从萝林向氏那得到邵雍“《诫子孙语》及《天道》、《物理》二诗”的手书;从祁真卿那得到《尹撑帖》;从蔡廷彦、吴唐卿那得到包拯青年期间的诗。朱熹亲身誊写或还是摹拓,书跋并刻之于石碑。

4:聘师招生

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后,曾请江西新建丁铁担当掌教,安徽合肥吴某为职事,均未乐成。朱熹只得自任洞主,自为导师,亲临执教。与他同时讲学白鹿洞书院的,尚有好友刘清之,门生林泽之、黄斡、王阮等人。

朱熹曾发榜招生人学,学徒“一二十人”。现有姓名可考者为曹彦约、曹彦纯、胡泳、周模、余宋杰、余琦、刘责、李辉、周仲亨、周仿、吕熠、吕炎、吕炳、吕煮、吕焕、彭方、熊兆、冯椅、周颐、陈杯、杨三益、蔡念成、吴唐卿、叶永卿、李深之、周得之等。

5.定规制、主课程

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后,在总结前人办学所订规制以及禅林清规的履历教导的底子上,列“圣贤以是教人为学之大端”,“条例”而“揭之媚间”,“以示学者”,订定了《白鹿洞书院显现》。这份显现也称《白鹿洞书院教条》、《白鹿洞书院学规》、《白鹿洞书院教规》。

关于设立课程,朱熹在开学时就讲了《中庸首章》。在白鹿洞尚有《讲堂策问》、《大学或问》等讲义传世。他把《大学》、《中庸》自《礼记》中辑出,与《论语》、《孟子》汇成《四书》,作为白鹿洞书院开设的重要课程。并说:“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

子》,次《中庸》”(《朱子语类》),在朱熹看来,“《大学》是为学纲目。先通《大学》立定纲领,其他往皆杂注在里许”。

6.建立讲授情势

朱熹集我国古代书院、学校讲授履历之大成,在白鹿洞书院采取了多种多样的讲授情势,以后又由于门人子弟的积极而不绝发展,形成一种相称完备的书院讲授构造情势。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中的讲授制度,实行以主讲之学者(山长或洞主)掌教、主持书院的讲授活动,副讲帮忙主讲工作,在操行、道艺各方面对生徒全面引导。重要讲授情势如下:

①升堂讲说

这一情势在白鹿洞书院的前身南唐庐山国学时就已经采取。如今白鹿洞几种志书中尚生存了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升堂讲说的讲义。如《中庸首章》、《大学或问》、《白鹿洞书堂策问》等。朱熹还请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升堂讲学。陆就“君子小人喻义利章”发论,当时听者有的感动的掉下了眼泪。朱熹拜别后,黄斡应陈亦、李蟠、胡泳等人之请,又在白鹿洞讲《乾坤二卦》,山南山北士子云集(《宋史·黄斡传》),朱熹弟子陈文蔚也有在白鹿洞升堂讲说的讲义传世。

②认真读书,自行分析

朱熹在白鹿洞书院的讲授活动重要是采取门生受苦研讨、自行了解的方式,阅读经、史、子、集各类册本包罗程朱理学的大家们的解释。朱熹还器重对生徒举行读书方法的引导,其门人后学将其言论概括为“朱子读书法”。他们引用朱熹的原话说:“朱子曰:‘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然后又将朱熹读书法定作:“循规蹈矩”、“熟读精思”、“客气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等六项(程端礼《集庆路江东书院讲义》)。

③相互探究,质疑问难

朱熹提倡洁难。他说:“往复洁难,其辨愈详,其义愈精。”书院生徒之间的相互探究,师生常常质疑问难,是书院师生群居的一种“日课”。白鹿洞书院又以讲会为紧张方式。遗憾的是朱熹主洞时的讲会毕竟怎样,如今已难于考据,但有讲会这一点是有根据的,有诗为证,诗名为《白鹿讲会次卜丈韵》:

宫琦芜没几经年,只有寒烟锁涧泉。

结崖幸容追旧观,题名未许续遗编。

青云白石种同趣,寨月光风更别传。

珍重个中无穷乐,诸郎莫苦羡腾赛。

朱熹拜别后,南康郡庐阜仍不乏关于讲会的记录。郑廷鸽、田溶、毛德琦等三部白鹿洞志书和(同治南康府志》中尚有嘉定十一年(1218)李潘、胡泳、缪惟一、姚鹿卿、潘炳、张绍燕、罗思、张据等与知军陈毖会讲洞学的记录。景定元年(1260)知军陈淳祖与洞正陶一桂等集诸生数百人会讲白鹿洞书院,并有题志。由此可见,讲会和会讲在此连续过很长的时间,并以白鹿洞书院为中心基地,以朱门后学为重要成员而广泛睁开。

除讲会外尚有文会、诗会。嘉定十年(1217),朱熹之子朱在特建会文堂,陈毖改名文会堂。

④展礼

展礼是儒家教诲、讲授的紧张情势。也是书院教诲、讲授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方面。白鹿洞书院在它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建了很多祠庙,除礼圣殿外尚有宗儒祠、先贤祠、忠节祠、紫阳祠等。别的,师生之间、生徒之间、迎客送宾、升堂讲说、课试,均有礼节,均需展礼。

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是中国教诲史上的紧张变乱,对厥后书院的发展、学校的建立有着庞大影响。

宋代的白鹿洞书院

宋初,白鹿洞书院从属江南东路江州德化县管辖。这时,江州地方人士在南唐庐山国学旧址上建起了一所学馆,人们称之为书堂或书院。这是白鹿洞汗青上一个新的开端。

(1)北宋时期的白鹿洞书堂

白鹿洞于宋初虽已建书院,但当时书院仅有生徒数十人,近百人不等。平静兴国二年(977),江州知州周述将白鹿洞书院办学的环境向朝廷作了陈诉。宋太宗赵光义答应了他的哀求,下令将国子监刻印的《九经》(系五代中冯道等人主持刻印的《九经》,包罗《诗》、《书》、《易》、《礼记》、《仪礼》、《周礼》、《左传》、《公羊传》、《毅梁传》等书)赐给书院,“释送至洞”,以便生徒阅读。白鹿洞书院由于得到最高统治者的青睐,以后也扬名四方。平静兴国三年(978),原江州德化县星子镇升为江州星子县,平静兴国五年(980),北宋朝廷任命白鹿洞书院主持人(洞主)明起为蔡州褒信县主簿。明起离任后,平静兴国七年(982),星子县又划归新建置的南康军(隶江南东路)管辖。

咸平四年(1001),宋真宗赵恒下令给天下各地学校、书院发送国子监印本经书和修缮孔子庙堂。咸平五年,白鹿洞又得到修整,塑了孔子及其弟子像。痛惜的是,这次白鹿洞书院修复的环境,如师生的构成、讲授活动等,史书上未能找到有关的记录。书院大概由于没有得到管理和维修的缘故,不久又遭到了粉碎。

大中祥符初(1008),江西新淦人直史馆孙冕哀求朝廷将白鹿洞作为他归隐养老的地方。这个哀求得到宋真宗的答应。只是,他还未到达白鹿洞就去世了。他的后人便将他的遗体安葬在白鹿洞附近的山坡上。

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孙冕的儿子比部郎中孙深在白鹿洞建房十间,以便弟子居住和读书。同时欢迎前来修业的各地士子,供给膳食。孙深将这里定为“白鹿洞之书堂”。当时的星子主簿郭祥正为此写了一篇《白鹿洞书记》,这是白鹿洞书院的第一篇记文。皇佑末年(1054)春,由于兵火,书院被毁。郭祥正《白鹿洞书堂记》石碑被迁徙到星子城内天庆观存放。厥后天庆观也遭火警,这块石碑以后着落不明。皇佑以后,白鹿洞成为一片废墟,荒草、瓦砾相杂,履历了漫长的光阴。熙宁间,陈舜俞与刘涣共游庐山。熙宁五年(1072),陈作《庐山记》,“白鹿洞亦李渤读书处”,“今鞠为茂草”。

元代的白鹿洞书院

元代,白鹿洞书院从属江西行中书省南康路(治今星子),白鹿洞书院此时仍有所发展。明初解绪说:“白鹿洞书院在元尤盛,’(解绪《庐阳书屋记》载《解文毅公集》)。

元代的白鹿洞书院亦称朱晦翁书院,因元末白鹿洞书院曾遭到粉碎,如今所见到的比力完备的资料很少,仅在马廷莺《碧梧玩芳集》中可见一篇文章《庐山白鹿洞书院兴复记》,这篇文章在郑廷鸽、田馆、李应升、廖文英、毛德琦等五部书院志中均未收录。另一件是虞集写的《白鹿洞新田记》。

在马廷莺的《庐山白鹿洞书院兴复记》中,记述了南宋朝廷答应朱熹兴复白鹿洞书院的过程,并提到在此38年后,南康守臣重修书院,黄勉斋作记;又16年后江东提刑重修而袁甫作记的汗青之后,他记叙了袁甫重修书院54年后,“斋藏不戒于火,百年儒官一夕烟灭,斯文之厄极矣!”并进一步记述了这次粉碎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白鹿洞书院在南康地方当局与书院主持人的积极下修复的过程。

虞集的《白鹿洞新田记》记录了大德间(1297-1307)南康路总管燕山崔翼之、传授金华王肖翁、书院山长番阳柴实翁节缩策划,增置学田四百余亩的环境。虞集在《朱子<白鹿洞赋>跋》中讲到他本身“尝泛彭兹,登匡庐,升斯堂,三复于斯文矣”,并预备它日将《白鹿洞赋》请“善工模之,而勒诸石,以补洞中之朗,庶后之览者有所观感,’(田箱《白鹿洞书院志》)。

别的元代白鹿洞书院师生构成、讲授活动等环境,散见于其他文集、史志之中。江西吉水高若凤在泰定间(1324-1327)曾任建昌州(治今永修县)州判,他在《送人读书白鹿洞》一诗中写道:

碧瓦参差俨杏坛,白云深锁洞门闲。

不宗朱氏原非学,看到匡庐始是山。

十里松风潮汹汹,一澳泉雨佩珊珊。

会须结屋书堂近,五老峰前任往还。

他厥后任南康路判官,又曾与书院师生诗歌相互唱和,并对洞生的诗词古文评定品级(解绪《庐阳书屋记》)。

元代白鹿洞书院职事的多少姓名在一些书院志或地方志中可以见到。江西星子人叶宗仁,号梅所,曾隐居传授,至正间抚州路总管冯骥荐之,“授白鹿书院山长,远嫡亲之”。江西丰城人熊升,曾为星子知县,县志记录其“学优政平,以兴教善俗为务,每公暇,辄人白鹿书院与诸生讲论,教迪良多”。星子人郭朝用,至顺间登…进士第,曾为“白鹿洞训导”。丰城熊得意·余干吴德昭、星子人黄一糙等先后为书院山长。

元代南边最闻名的理学家、教诲家吴澄是虞集的老师,其理学渊源虽出于朱熹,但他不拘于流派之见,厥后居上。他曾几经江州、都阳湖。延佑六年(1319)十月至七年(1320)七月寓留江州镰溪书院,南北学子百余人侍从就学。在此期间曾祭扫周敦颐墓,游庐山,登白鹿书院“朝圣”。

至正十一年(1351),由于兵火,书院被毁,文物荡尽。巧年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元末明初闻名文学家王伟,任南康同知,写了《游鹿洞记》。这时书院遗址已成虎狼出没之区。他说:“书院毁已十五年,树生瓦砾间,大且数围”,有石桥“灌缨”、“枕流”。“书院所存仅此二桥。昔日规制不可见,惟闻山鸟相呼,山鸣谷应,余音悠扬,恍类弦歌声。”

明末白鹿洞书院的废兴(1)张居正废毁白鹿洞书院

张居正是明代较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万历初张居正执掌朝政,举行改革,但是遭到反对派利用书院讲台的非议。因此,张居正对书院讲学极为反感,立意整伤。万历三年(1575),张居正曾上《请伤学政以振兴人才疏》,声称:“圣贤以经术垂训,国家以经术作人,若能体认经书,便是表明学问,何必又别标流派。”以后“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党徒,及招呼游食无行之徒,空谈废业。”万历七年(1579),张居正以常州知府施观民借办书院搜刮民财,决定废毁天下书院,“卖田以充边需”。白鹿洞大部分院田充边需,书院停办。由此,白鹿洞书院在逃脱了明代反复废毁书院的厄运后,这次真正受到了影响。后由于巡抚江西都御史邵锐等人的积极,才生存了书院屋宇和以备祀祭的部分田亩。

废书院后不久,张居正死。万历十一年(1583),给事中邹元标哀求规复天下书院,得到天子答应。九江巡道王桥随即请复白鹿洞书院,在巡抚曹大荃的支持下,不到一年时间,白鹿洞书院得到规复。万历十三年(1585),又赎回了原有田亩。左布政使陈文烛在《白鹿洞书院学田记》、知府潘志伊在《兴复白鹿洞书院记》和史桂芳在《惺堂老师语录》中分别叙述了这件事。

(2)万历十三年后白鹿洞书院重兴

万历十六年(1588),分守饶南九道右参政张治具亲临白鹿洞书院讲学,有讲义传世,并载人田落《白鹿洞书院志》与毛德琦《白鹿洞书院志》。

万历十七年(1589)以后,江西提学金事朱廷益又与知府田玲等人连续几年修葺书院增置田亩、整理财务、调解建制、聚徒讲学。朱、田还约请南昌名士、布衣章演主持书院,章在书院有(为学次第》示学者。

历二十年(1592),田珍又重修《白鹿洞书院志》。该志由星子训导,主洞周伟主编,洞生戴献策、熊滨、袁炜、黄希孔参加其事,田箱自为序。这是明代内容最丰富的一部白鹿洞书院志书。

万历三十一年(1603),江西提学副使钱植奉王守仁神主于宗儒祠并祀。按宗儒祠原祀周敦颐、朱熹、陆九渊3人,此时改为4人。原以黄榦、蔡沈、李燔、林用中、吕炎、吕焘、胡泳、黄灏、彭方、周耙、彭鑫、张洽、冯椅、陈毖配,此时又增长陈潞,共15人。

之后,万历间,赵参鲁、邹元标、李材、沈九畴、葛寅亮、舒曰敬、方大镇等人,都先厥后白鹿洞书院讲学。有的被聘为讲席,有的被立为山长。他们在白鹿洞书院定规制、讲课、作记,并留下诗篇,对书院的建立颇有建立。

明代末年,白鹿洞书院进一步官学化。官学化的突出表现为约请府司理推官主持洞务。天启以后有李应升、钱启忠、王彝章、廖文英等主洞。

天启二年(1622),南康知府袁愚贞请南康府推官李应升主洞事。李应升到白鹿洞书院后,起首重修《白鹿洞书院志》,与当时分守九江兵备左参议陆梦龙、知府夏炜分别作序。其次,李应升主洞事,申请洞学科举。规定每遇岁、科测验时,经省答应给予书院肄业童生多少入学名额。以后书院的讲授活动与科举测验制度又进一步连合起来。再次,李应升在书院立讲会。根据《同治南康府志》载:李应升“在南康律己清严,公庭如水,兴复白鹿洞书院,立馆舍招集人士,旬有小会,月有大会,会期亲诣洞宿,与诸生质疑问难,推明紫阳之教,一时从游学者千里应之。其成名于世者指不胜屈。”由此可知当时的白鹿洞既是聚徒式的书院,也是讲会式的书院。

李应升不久升任监察御史,诸生请熊德扬撰去思碑以歌颂怀念李应升。

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废毁天下书院I--l鹿洞朽院的环境怎样,未有记录,但可知李应升已死于狱中

崇祯初,南康府推官钱启忠曾疏清规复天下被魏忠贤废毁的书院,朔望集书院生徒讲论,研讨儒学,由此开辟了山府推官兼理白鹿洞书院先路。

崇祯十年(1637),江西提学参议侯蛔曾檄南康府推‘言廖文英兼领书院事件。十四年(1641),侯又与巡抚、巡按会请李明睿主持书院讲席,共主讲书院三年。

崇祯十七年(1644),提学副使吴炳尚赴自鹿洞观察,明代白鹿洞书院的汗青到此竣事。

明代白鹿洞书院的发展高潮明武宗正德朝开始了明代白鹿洞书院发展的高潮。

1、蔡清、李梦阳在白鹿洞的建立

rtx3080天启oc(3070天启oc) rtx3080天启oc(3070天启oc)「3070 天启」 行业资讯

蔡清,字介夫,号虚斋,福建晋江人,成化十三年(1477)解元,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正德元年(1506),他以江西按察使司提学副使“仪式”洞学。他教人“必极蕴奥”,议论正确,在洞中开示门生,各尽其德。舒芬、夏良胜、邹守益等,皆出其门。后因与宁王朱哀壕不协,离职。罗钦顺称其“一生做穷理功夫,且本领行所学。”因对白鹿洞书院的贡献,祀于书院先贤祠(报功祠)。

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陕西庆阳人。正德六年至九年(1511-1514)在江西修复、创建了不少书院,规复了相称一部分社学,他乃至拆毁了一些淫祠、寺庙,把它改为学校和书院,对明代中期江西的文教建立卓有建立。以江西提学副使数度来白鹿洞,李梦阳曾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整理田亩租赋、建亭、凿井。李重修《白鹿洞新志》,自为序。

李梦阳作为明代闻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曾在白鹿洞留下了相称数量的文章、诗篇、墨迹。当时星子知县崔孜在溪口桥建石碑坊,李亲书“白鹿洞书院”五个大字刻石。这石刻至今保存下来,架在书院大门门媚上。他为宗儒祠、独对亭、钓台亭、六合亭作记、撰铭。其手书《宗儒祠记》全文石碑如今还保存在书院碑廊中。他的诗篇《钓台亭成》、《白鹿洞遍览名迹》、(始至白鹿洞》、《余邹二子游白鹿洞歌》、《再至白鹿洞》、《回流山亭》、《白鹿洞》、《风雩石》、《枕流桥》、《钓台》、《回流山》、《井》......都还生存在白鹿洞志书和他的集子里。因李梦阳对白鹿洞书院的贡献,被祠于先贤祠中。

正德十年(1515),江西提学金事田汝籽在白鹿洞书院刻《史记集解》130卷,共镂版2000片。刻(五礼图》,镂版5片。别的,据郑廷鸽《白鹿洞志·镂版》记录,当时尚有邵宝刻《易经》版,《书经》版;王崇庆刻《遵道录》版;王棒刻《礼教仪节》版,《二业合一训》版;高责亨刻《伊洛渊源》版。共藏版3351片。

书院刻书为士林盛事,它以本身的特别条件,将讲授、学术研究、藏书、刊印册本连合起来,为古代出书奇迹做出了贡献。

2、王守仁与白鹿洞书院

正德十三年(1518),王守仁以金都御史巡抚南赣(州)、汀(州)、漳(州),他编撰《大学古本》、《中庸古本》,包罗《大学古本序》、《修道说》与朱熹学派商讨,并不远千里派人将手书“致之洞中”刻于石碑上,至此生存于书院碑廊中。

正德十四年(1519)’,王守仁在击败并擒获朱9*0,曾派兵进驻南康。次年正月,在开先寺李绿读书台旁岩壁刻石记功,后又来到白鹿洞书院。《阳来岁谱》说他:“倘佯久之,多所题识。”十六年(1521)五月,王守仁又集门人讲学于白鹿洞书院,留有诗歌,临行又遗金主洞蔡宗充置田亩。

弘治十七年(1504),广东增城人湛若水初访白鹿洞。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从学于白沙老师陈献章。登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曾与王守仁同讲学,后为国子祭酒。“作(,心性图说》以教士。”“平生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献章。”嘉靖十年(1531)八月,南康知府王棒刻湛若水著《心性图说》、《四勿总篇说》石碑于书院,成为书院师生讲习的紧张讲义。

嘉靖十五年(1536)八月,湛若水率徒重访白鹿洞,并留下了《丙申再访白鹿洞五首》诗。嘉靖十七年(1538),湛又应江西参政王慎中的哀求,特为白鹿洞书院作《心性总篇二图说》刻石,留于白鹿洞书院以资怀念。

3、嘉靖间白鹿洞书院的发展盛况

正德、嘉靖、隆庆、万历这一百多年的时间,是明代政治经济局面由盛而衰的一百多年。这期间书院的活动,却因官学的腐败、理学的发展而郁勃起来。白鹿洞书院在此期间时有修葺,讲授活动绵延不绝。除李梦阳、王守仁、湛若水外,一些闻名文人也相继来此仰望遗址、讲学会友,有的主持修葺,担当职事,有的撰写文章,有的整理规章,有的训诲生徒,有的捐金助学,也有的留下了诗篇古迹,为书院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嘉靖初,知府罗格、张愈严、巡抚徐岱,提学副使周广、徐一鸣等人多有构筑。嘉靖四年(1525),洞生缪建和、黄美续修洞志,周广为作《续修洞志序》,序存郑廷鹊<白鹿洞志》中。提学副使赵渊又增祀陆九渊于宗儒祠。

嘉靖十七年(153$),武进榜眼、史学家、理学家薛应旅以九江传授应提学副使徐阶之聘,兼任白鹿洞书院山长。薛应旅《观易台记》中记录:“薛子署白鹿书院,日盘桓于五老峰下,乐其奇胜……时嘉靖戊戌秋九月。”薛应旅对明代东林学派的形成有影响,东林书院的创建和发展,也汲取了白鹿洞书院的履历。

嘉靖二十年(1541),左参议王挺到白鹿洞讲学。讲义中提到:“时壬寅仲春,挺与西庐赵子游白鹿洞,读象山老师义利说及考亭老师跋语。因叹曰:‘是学之不明于天下久矣。’时南康守海石梁子、星子令阮朝随,泊诸生十余辈咸在焉,由于反复分析二老师之意。”

嘉靖二十三年(1544),巡抚魏谦吉重修宗儒祠、斋舍、整理器用,整理洞田,选南康府、九江府生童三十余大家洞肄习,聘南丰教谕郑守道主教事。郑守道著有《重兴白鹿洞记》,碑传。

嘉靖二十七年(1548),参政张元冲置田,南昌府传授冯元提举白鹿洞书院。

嘉靖三十一年(1552),提学副使郑廷鸽视学白鹿洞,登台讲学,著有《白鹿洞讲义四首诣诸生》。次年主洞崔伯立石洞中,这时有生徒70余人。巡按萧端蒙到白鹿洞讲学、题匾、置田。郑廷鸽为白鹿洞卓尔山、后屏山、左翼山定名,并著有《新置都昌洞田记》。后又主编《白鹿洞志》,至嘉靖三十三年完成,自为序。

嘉靖三十四年(1555),永丰王朱厚嫉,瑞昌王朱拱摇各输田人洞,邹守益、敖铣分别为之作记。

邹守益,从王守仁学,因得罪时君而落职,闲居讲学四十一年。他是江右王门的紧张代表人物,很多会讲活动的领衔人,邹守益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曾经讲学白鹿洞,并留有《过白鹿洞次阳明独对亭望五老峰》一首。

嘉靖三十六年(1557),江西提学副使王宗沐又有增建,“引诸生讲习此中”。王宗沐在江西很多地方倡修书院,发扬王门师说,并建朋来亭于白鹿洞书院右山岗,作《朋来亭记》。后任按察使、布政使,主修《江西雄心》,对江西文教建立做了不少事变。之后,巡抚何迁、胡松,提学黄国卿等人先厥后白鹿洞书院讲学。

何迁,字益之,号吉阳,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何迁曾巡抚江西,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建闻泉亭于白鹿洞书院。

胡松,字汝茂,嘉靖八年进士,嘉靖四十年(1561)任江西巡抚,讲学白鹿洞,有《喻白鹿洞来学诸生》讲义传世。

黄国卿,号沧滨,广东揭阳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嘉靖四十年为江西提学副使。在白鹿洞讲学,并留有诗文《白鹿洞次阳明独对亭望五老韵示诸生》。

嘉靖四十三年(1564),分守南九道参议冯谦又重修书院,整理田赋、充实藏书。之后,知府张纯、传授李资元、主洞陈汝简等又继承举行了建立工作。他们复校和增补了郑廷鸽主编的《白鹿洞志》,重刻朱熹的《白鹿洞赋》和陆九渊的《白鹿洞书堂讲义》于石,请闻名理学家王徽写(重修白鹿洞书院记》。王徽是王守仁的高足,在林下数十年,到处讲学,他曾经多次在白鹿洞留下本身的足迹。嘉靖四十四年(1565),他应张纯与洞主陈汝简的约请,在白鹿洞书院讲学,主讲义利之辨与致知难易,有《白鹿洞书院续讲》传世。陈汝简与生徒三十余人将《续讲》立石洞中,这块石碑还生存在书院碑廊中。

总之,嘉靖间,对白鹿洞书院建立有所建立的人数不少。如高贲亨、刘世扬、王慎中、吴国伦、魏良器等,都先厥后白鹿洞书院讲学,有的曾任白鹿洞书院的山长、主讲。而高责亨留下的、洞学十戒》,被清代陈宏谋收人《养正遗规》之中。

明初白鹿洞书院的沉寂

1、明初白鹿洞书院的典论预备

明代,白鹿洞从属江西布政使司辖南康府。白鹿洞书院自元至正十一年烧毁后,直至明正统三年(1438)才重修,中心荒凉了87年。这种沉寂与朱明政权开初采取的政策有很大关系。朱元璋很器重官学,他通过自中心到地方的官学作育官吏,对学校的控制很严,曾颁布卧碑立于官学,这使学风较自由的书院难于发挥作用。固然,在白鹿洞书院荒凉的87年中,仍有一些闻名的文人学者前去白鹿洞凭吊古迹,留下了不少诗文。如浙江义乌王伟初至南康即“欲至白鹿甚渴”,但左右为言:“波折塞不可往。”后“因伐大木往者众,路乃始通。”但路上尚有虎踪,“苟欲往,非多拥验从不可”,“用是,欲行辄复止”。“白会行省荐檄郡守取大木”,才与星子县令等人“领丁夫同往”。以后他写了《游白鹿洞记》。

洪武二十三年(1390),吉水解婿游庐山,临星子,说:“游庐山栖贤诸佛寺,过壮节亭,登临之下,瓦砾邱墟,棒莽弥望,而白鹿洞已无径可通往”(解绪《庐阳书屋记》)。洪熙间(1425),国子祭酒胡俨偕同诗友曾游白鹿洞遗迹,据他记述,当时“殿堂斋舍鞠为茂草,瓦砾荆棒璐于丘荒”,胡俨等只能“周览故迹有感而已”(胡俨《重修白鹿洞书院记》)。在郑廷鸽、田箱、毛德琦的白鹿洞志书中,收录了不少明初文人、学士、官吏的诗歌。如胡俨的《游白鹿洞三首》、李时勉的《游白鹿洞》、曾哲的《游白鹿洞诗》等。

正由于有这批文人骚客的感怀咏叹,结社唱和,为厥后重修洞学作了舆论预备。

2、翟溥福重修白鹿洞书院

正统元年(1436),翟溥福任南康府知府。三年(1438),翟溥福重修白鹿洞书院。他的这次重修,力图规复宋元原貌,但所建殿宇从名称上看却有差别。如宋代朱熹兴复时曾祭奠先师、先圣,而未有祠庙。朱熹离开南康军后继任知军钱闻诗建礼圣殿以祭奠孔子。翟溥福则将礼圣殿改名大成殿,礼圣门改为大成门。朱熹在洞时曾欲建祠专祀李渤等人,但因礼圣殿未成而罢。淳熙间朱熹门人曾绘朱熹像祀于洞中,朱熹劝撤毁之。朱熹死后,开禧元年山长李中主为首诸生绘程颖、程颐、朱熹像合祀于讲堂中,便以讲堂兼祀前贤。翟溥福重修白鹿洞书院后,就另建先贤祠祀李渤、周敦颐和朱熹,并以二程、张载、陈灌、刘涣父子为配。

翟溥福重修白鹿洞书院,系父母官员捐棒为倡,率三县人士集资构筑的。正统七年(1442),应江西道监察御史张谦的发起,胡俨写了《重修白鹿洞书院记》,记文说:“于是(翟溥福)率僚属捐棒人为之倡,而三邑义士……闻风而兴,或出资费,或助力役。划秽除荒、取材就工,先作礼圣殿、大成殿、大成门、贯道门,次作明伦堂、两斋、仪门、先贤祠以及燕息之所。”可见,这时的白鹿洞书院并未列人朝廷建制,山长亦非职官,实际仍为地方学校。但翟溥福的这次重修,使“白鹿洞书院之名复闻于天下”,奠定了明清以后白鹿洞书院建立的规模。正统以后,白鹿洞书院险些代代都有或大或洲小的修复,直至清末。

3、李龄重修与胡居仁讲学白鹿洞书院

成化元年(1465),江西提学金事李龄与南康知府何浚又倡修书院构筑,增学田、祀器、册本。成化三年(1467),李龄聘余干布衣胡居仁主持书院讲席,同时星子县选贡查抗也参加了书院的讲授活动。

李龄,因他对白鹿洞建立颇有贡献,后曾列祀书院先贤祠(报功祠)中。他在重修白鹿洞书院时曾订定了《白鹿洞书院八戒》当作院规。

胡居仁,字叔心,号敬斋,江西崇仁理学家吴与弼(康斋)的门生。胡学成归余干,绝意仕进不赴科举,建屋讲学于余干梅溪山中,先后创办南谷、礼吾、碧峰等书院,各地来修业的士子很多。成化三年与十六年,应李龄、钟成之聘,先后两次来白鹿洞书院掌教。胡居仁重修了白鹿洞书院的各种规章制度,他订定了《续白鹿洞书院学规》六条。这是继朱熹手订《白鹿洞书院显现)以后影响最大的白鹿洞书院学规。胡居仁在白鹿洞书院讲学,第一次因丁优回籍,第二次时间也不长,“终以疾辞”。但他在白鹿洞书院留下了诗文与讲义。在《白鹿洞讲义》中末了说到:“务使本日白鹿洞,即昔日白鹿洞;本日之学,即昔日文公之学;本日之道,即文公昔日之道……”

成化七年(1471),江西提学金事徐怀又置洞田870亩。

成化十七年(1481),江西提学副使钟成与江西藩、桌会聘陈献章主持白鹿洞书院讲席,陈再三推辞没有到任。

弘治七年(1492),南康知府郭晋首刻《白鹿洞书院志》问世。这是白鹿洞书院有史以来第一部志书,原版本虽已不见,终究有它的汗青意义。此书先是由金川曾铎编集,经书院山长袁端校正,张元祯为此书作序。

弘治十年(1497),江西提学金事苏葵与南康知府刘定昌,在巡抚王宗锡等人支持下又倡修书院。据毛德琦《白鹿洞书院志》记录,其“撤故院大新之”,又“特创周、朱二夫子祠”,涉李渤等另祀,改大成殿为礼圣殿。此事“始于弘治丁巳年八月”,“至来岁十月七日始用少牢告于先圣先师而竣工焉”(何乔新《重修白鹿洞书院记》)。同年,苏葵又请罢官闲居在家的原兵部郎中上饶娄性至讲席。娄性,弘治间着名学者,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他于弘治十一年赴洞掌教,此时各地书院尚未广泛鼓起,故四方闻风而至的生徒达五百余人,以至院舍容纳不了,只得借住附近乡间民房。这是白鹿洞书院汗青上生徒人数的最高记录。厥后苏葵与巡抚陈拴等人又增置田亩,娄性又就洞田作记。正德间,提学副使李梦阳为怀念苏葵对白鹿洞书院的办学功绩,将苏神主奉于先贤祠中,并有《苏老师人白鹿洞先贤祠告文》传世(李梦阳《空同子集》)。

弘治十四年(1501)至弘治十六年江西提学副使邵宝又建宗儒祠(杨廉为记)、独对亭(自为记)、忠节祠,置田。邵宝在洞中讲学与刻书。并有《谕习士相见礼》、《谕来学》二则讲义传世。据郑廷鹊《白鹿洞志·镂版》所载,至嘉靖末,洞中所存之“《易经》板59片,《书经》板53片,《春秋》板68片,《礼记》板铆片”,“俱邵宝刻”。

邵宝在周朱二老师祠的底子上创建的宗儒祠,除祀周朱二人外,还以朱门弟子林择之、黄翰、蔡沈、黄灏、李潘、胡泳、吕炎、吕焘、彭方、周耜、彭蠡、张洽、冯椅、陈宓等14人从祀,所新创忠节祠,祀诸葛亮、陶潜等人。至此,弘治年间,白鹿洞书院的沉寂局面竣事,正德以后,白鹿洞书院的建立发展到高潮。

清末白鹿洞书院的废替(1)道光、咸丰间的白鹿滞书院

道光三年(1823),江酉巡抚程含章捐银万两修全省书院。鹿洞得银八百两。知府狄尚炯持此重修书院。程含章又奏明:“每岁盐务充公项下拨给银千两。”使白鹿洞生徒由九十名增至一百三十人,膏火由五个月增至八个月,程、狄二人分别撰记立碑于洞。以盐务充公银补贴书院经费,表明白鹿洞书院向官学化的蹊径上又迈进了一步。但是,这只办理了临时的膏火费用,而一样平常修缮之费仍旧没有落实,只得转向民间。

道光十年(1830),都昌陈尚忠捐修书院。道光十八年(1838),都昌吴泰捐一万二千余络大修书院各项构筑,并与同邑陈梦悦补刊毛德琦的(白鹿洞书院志)。道光二十二年(1842),都昌进士曹履泰捐修,安义张兆奎捐修。二十三年,陈尚忠之子陈洋漠又捐修。二十七年(1847),张兆奎又捐修。全部私家捐款,均立石纪事,并得到官府的褒奖(毛德琦《白鹿洞书院志》等)。

道光十六年(1836),知府张维屏亲主洞事,并讲学。他作有《鹿洞书院讲书记》传世,立有《匡庐诗课》课士,还将私家册本赠送鹿洞。

道光二十七年(1847),鉴于书院一样平常经费日益困难,知府邱建猷呈请粮道邹鸣鹤,每岁拨漕运银千两充书院开支。然而好景不长,道光三十年(1850)盐务改章,盐款停拨,经费陷人窘境。咸丰三年(1853),漕米又停运,粮款停发,鹿洞经费再度陷人绝境。后又因平静军鼓起,九江成为主战场,屋宇倒坏,拆毁,盗取甚多,生徒分离,书院被迫停办。

咸丰七年(1857),星子解元潘先珍拨星子本县团练经费修葺白鹿洞书院。潘先珍因参加弹压平静天国活动立有。“功勋”,当时,江西的一些地方名流都曾积极参加、构造团练,此中不乏书院的山的长。如南丰进士汤云松曾任江苏按察使,督办全省团练亦归主鹿洞、旺江等书院。因此,用团练经费构筑书院,是这批道学老师“维护名教”、“整理纲常”、“弹压异端”奇迹的一部分。

咸丰十年(1860),白鹿洞书院规复开课,因田租不敷,仅有生童四十名。第二年,知府曾省三与潘先珍将明代紫霞真人编蒲书道光以后,白鹿洞书院的建立,每每借助于一些工贸易主的经济支持。如都昌吴泰以“业陶发迹”,捐巨资构筑书院。

咸丰以后,同治光绪年间,知府黄廷金、刘清华、盛元、曹秉俊、刘锡鸣等人连续对白鹿洞书院有所构筑。有的颁布规章,有的补刊洞志。巡抚刘坤一、潘蔚,学政陈宝深也前厥后洞讲学、观察。同治九年(1870),知府盛元修复东风楼,并将存下田租发店生息。巡抚潘蔚又奏告朝廷,哀求构筑白鹿洞书院,并会同砚政整理各地书院,又奏准筹银一万两发店生息以为书院一样平常经费,但不久,此款又被挪为军用。

(2)书院改学堂

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的人侵,引起中国国内政治经济的急剧变革,教诲出现了改革的高潮。原来的书院积弊已深,师生笃志时文帖括,讲求义理、经训、博习词章等,这些对作育实用性人才倒霉。因此,书院的改革提到日程上来。先是有的地方出现以传授西学或兼课中西学为主的书院;也有的书院开创一些新课程,更有的人则主张将书院改为学堂。

rtx3080天启oc(3070天启oc) rtx3080天启oc(3070天启oc)「3070 天启」 行业资讯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廷迫于局势,不得不下令改书院为学堂,省为大学堂,府、厅、直隶州为中学堂,州县为小学堂。这一指令在第二年渐渐推行。白鹿洞书院停办,洞田归南康府中学堂管理,田租为中学堂经费。

宣统二年(1910),在书院旧址建江西高等林业学堂。

辛亥革命以后,书院遗址曾遭火警,藏书大部分丧失。民国七年(1918),康有为曾题写《白鹿洞书院》横额,书院也偶有修整,但终又日益颓坏。国民党军官练习团曾一度占用书院院舍。抗战时期,又遭到日本侵犯军的粉碎,合抱大树粉碎甚多。抗克服利后,蒋介石曾表现白鹿洞书院由当时设在南昌的中正大学担当,作为中正大学的永世校舍,但这个筹划并未实现。

1949年以来,人民当局对白鹿洞书院的遗址颇为关注。由地方文教部分派人举行管理。20世纪50年代构筑了东、西碑廊。

1959年,刘少奇曾来白鹿洞观察,并提到他曾在1927年时来过白鹿洞。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局又拨款重修礼圣殿、礼圣门、彝伦堂(明伦堂)、御书阁、紫阳祠(朱子祠)、先贤祠(报功祠)以及其他房屋。创建了白鹿洞文物管理所,负责书院遗址的修复,管理工作。书院四周尚有近3000亩天然掩护林区,与白鹿洞书院遗址构成一个团体。

如今,白鹿洞书院已列为国家级文物掩护单位、国家一级天然掩护区、庐山天下文化景观之一。

清中叶白鹿洞书院的进一步强化

(1)书院的官学化

雍正以后,朝廷直接出头对书院建立采取了一系列步伐加以控制,书院进一步官学化。

雍正四年(1726),江西巡抚裴律度、九江分巡道刘均等倡修书院,刘均有《重修白鹿洞书院记》叙述此事,裴摔度还奏请朝廷调派一人担当白鹿洞书院掌教,但未获准。

雍正末至乾隆初,清廷对书院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革。雍正十一年(1733),下诏赐各省会书院格金各一千两。他说:“督抚驻扎之所,为省会之地,着该督抚商酌奉行,各赐帝金一令媛,将来士子群聚读书,须预为操持,资其膏火,以垂永世,其不敷者,在存公银内支用。封疆大臣等并有化导士子之职,各宜弹心奉行,默浮崇实,以广国家普获械朴之化,则书院之设,于士习文风,有裨益而无流弊,乃联所愿望也。”

乾隆二年(1737)狷介宗弘历又下令:“凡书院之师长,必选经明行修足为多士榜样者,以约请。负岌生徒,必择乡里秀异,沉潜学问者肄业此中。其持才放诞桃达不羁之士,不得滥入。书院酌仿朱子白鹿洞规条,立之仪节,以检束其身心;仿分年读书法,予之课程,使贯通乎经史。有不率教者,则摈斥勿留。”继而又规定西席有结果的“嘉奖”,“议叙”,门生“器才尤异”的,可“准予荐举”。朝廷对书院的器重,实际要加强控制,以后不但对省会书院,而且对府县书院,都要求山长由官厅聘任,学徒由官员观察,新建书院需申报答应,并由教官担当监院。学徒课试不但有师课,尚有官课渐渐使书院的构造、领导、经费等方面向官学靠拢。在此期间,白鹿洞书院还得到特别的关怀。乾隆帝曾作《白鹿洞诗》和《白鹿洞赋》各一篇,乾隆九年又赐“洙泗心传”匾额一幅,以示器重。

(2)白鹿洞书院的发展概况

雍正、乾隆、嘉庆近百年来,白鹿洞书院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自康熙毛德琦修志以后,白鹿洞书院志未再重修,书院档案颠末咸丰与民国初年的两次火烧,丧失较大,可以或许查找的史料也就有限了。

雍正五年(1727),布政使李兰聘金溪进士王鳌为山长。王整理规制,重加修缮。第二年知府董文伟又增置田亩,并讲学于洞中。

乾隆三年(1738),知府董文伟与主洞章国禄等人立《朱子白鹿洞教条》于洞中。并附以程董二人《学则》。这时白鹿洞有生童一百余人,此中除南康、九江两府外,尚有江西其他府县以及江南、湖广、福建等地人士。

乾隆五年(1740),安福举人、原白鹿洞生徒王岐瑞编《朱子白鹿洞书院讲学录》问世。该书包罗了朱熹讲学鹿洞时的各种紧张文献,成为书院师生的紧张参考书。

乾隆十年(1745)巡道李根云整修书院,巡抚陈宏谋观察并讲学鹿洞,留有讲义,内容为《吾与回言终日章》与《回也其庶乎章》。

乾隆十三年(1748),知府赵立品构筑院宇,赴院督课,赵立品离任时,主洞熊直宋率生徒百余人立《郡伯赵公教思碑》。

乾隆十六年(1751),白鹿洞书院前山长邵良杰从祀邵康节祠。

隆三十一年(1766),知府陈子恭又修葺书院,重修文会堂,增长生徒膏火,聘苏州昭文县进士顾镇主教白鹿洞。这时生徒增至一百四十三人。陈子恭自撰(白鹿洞书院重修文会堂记》与《白鹿洞书院童生加额增膏火记》记叙其事。

乾隆四十五年(1780),江西按察使王艇渴白鹿洞书院。他于乾隆四十五年、五十三年(1788)先后两次来白鹿洞观察。他在南昌整理友教书院,订有规条。在第二次观察鹿洞之后,决定编写《天下书院总志》。他说:“乾隆庚子余按察江西,过庐山,谒白鹿洞书院,徽国公祠。见其废弛玩惕,教者失其以是为教,学者失其以是为学,心窃悯之。欲摒挡整理,稍复旧观,而旋以忧去。……因思鹿洞为天下书院之首,其废若此,则别的州县书院,似此更多。遂取各省志及府州县之志,所载书院,汇而录之。”

乾隆五十年(1785),建昌进士郭柞炽主洞,并讲学洞中,从游者高达三百人之多,且有姓氏可考。郭立《体用一源,知行并进》碑于洞中。

乾隆五十二年(1787),江西提督学政翁方纲观察白鹿洞,并讲学此中,对白鹿洞相称关心。五十九年(1794),署南康知府周兆兰校补重刊毛德琦《白鹿洞书院志》,现各地藏本多是周兆兰的校补本。

嘉庆以后,白鹿洞书院日益衰败,兴修的记录也很少,山长也常见空缺。当时,学校的风气是辅导学子推测时文,以应科举,因此,真正乐意研讨修身养性、穷理宗儒之学的很少。

嘉庆九年(1804),江西巡抚秦承恩,借南昌友教书院存银二千两,为白鹿洞置田,并重修书院。这时,白鹿洞书院经费已亏至七千余两,以致“院长修缮有缺,生徒膏火不给”。秦承恩便命“廉干悴员”,查田亩“按籍稽核,”“向时积欠,严限迫偿。”又“考议条规,一矫旧弊。”复乞贷构筑,置田以图复兴。但以二千两的乞贷,填七千两之亏欠,终究无济于事。多年的腐蚀,败落,要靠几个人是难以振作起来的。

嘉庆十年(1805),阳湖人榜眼洪亮吉游庐山,并讲学白鹿洞书院。当时,生徒列队私语曾把他和大文豪苏东坡并论,这反映了生徒们对他的敬慕之情。但洪亮吉在书院的讲学未得山长的欢迎,可见白鹿洞书院衰败情况。

嘉庆十八年(1813),东乡墨客吴嵩梁主讲白鹿洞书院。同年,闻名学者恽敬游庐山,也来到白鹿洞书院,但未进任何讲授活动,留有(游庐山记》。

嘉庆二十一年(1816),九江道任蔺佑重修书院,并增置田亩。

清初白鹿洞书院的郁勃

清代白鹿洞仍属江西南康府管辖。明清政权瓜代之际,白鹿洞书院未遭到大的粉碎,也没有长期停废。关于清代白鹿洞书院最早的记录在顺治四年(1647),这年南康知府李长春升迁,临行时捐棒银交前任知府聂应井作修葺书院的费用。但因南昌金声桓反清复明叛逆,原白鹿洞生徒吴江等聚众相应,与清军在星子交兵而停顿下来。

顺治七年(1650),聂应井与知府徐士仪等倡捐,增款,连同原有存资修葺书院。此时李长春与建昌(治今永修县)名流熊德扬分别作了《重兴白鹿洞书院记》和《重修白鹿洞书院礼圣殿记》。

顺治九年(1652),清世祖福临刊立《卧碑》于各地官学明伦堂。碑中明令:“军民统统利病,不许生员上书陈言。如有一言建白,以违制论,默革治罪。”“生员不许纠党多人,立盟结社,把持官府,果断乡曲。所正笔墨,不许妄行刊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同年还下令:“不许别创书院,群聚结党,及招呼地方游食之徒空谈废业。”由此可见,清初朝廷对士人的头脑,对官学、书院等的控制是很严的。只管云云,清当局对原有书院并没有取消或撤并,只是采取步伐加以控制。

顺治十年(1653),江西巡抚蔡士英会同藩桌诸司连续将铅山鹅湖、吉安白鹭洲、南昌友教、庐山白鹿洞四所名书院加以规复、整理、聘师、开讲。对白鹿洞书院,蔡士英与李长春等人曾清查明代旧有田亩,倡增新田,订定规章条例,招生课试。在蔡士英调任嘈运总督赴任途中,又到书院暂驻。离赣后还对书院建立多有关心。曾经约请新建儒生杨益介主讲白鹿洞书院,只是杨益介因身材不适而推辞。接着,蔡士英又与继任江西巡抚郎廷佐、李长春以及提学道杨兆鲁等人商量约请明代进士熊维典写明代拔贡何大良任教。熊、何俩人经再三推辞后至顺治十四年(1657)赴书院就职。

别的,清初仍承袭明代白鹿洞书院推官主洞制,聘着名学者为主洞,同时还让推官监督洞事。熊何俩人主洞时,仍有府推官范扔监督洞事,这种监督洞事官员的设置至清末才废除。顺治初,南康知府薛所习又构筑书院屋宇,而且增补李应升原订的《白鹿洞书院志》。熊维典作《少司马大中垂蔡公重兴白鹿洞书院记》。两块石碑至今还生存在白鹿洞书院。

顺治十七年(1660),黄宗羲游庐山来到白鹿洞书院。这时的白鹿洞仍有茂密的丛林,黄宗羲《匡庐游录》说:“先圣及从祀皆像设,嘉靖间易天下文庙以主,以是书院得仍旧。然两房榜样尽已剥落僵仆,诚不如主之为愈。”这时其他构筑尚有宗儒祠、文会堂、先贤祠、彝伦堂等,“规制大抵从翟守也”。

顺治以后康熙统治期间,白鹿洞书院因朝廷和父母官员的关怀,屡有兴修、置田、清租、聘师、招生、讲学、购书、订规、题诗、祀祭贤圣,规定科举名额等,白鹿洞书院得到大的发展。

康熙元年(1662),江西总督张朝麟领导府县官员重修明伦堂、宗儒祠,并由府传授杨日升掌教,推官朱雅醇督理洞事。杨日升曾捐棒修葺白鹿洞书院,他崇拜朱熹,逐日缮写《朱子语类》一篇,说:“当道延掌洞课,与诸生讲心性之学,所甄拔皆着名士。”

康熙六年(1667-1668),南康府推官巫之峦、汪士珍相继兼督洞事,并与其他父母官一齐修葺书院。提学道吴炜为此作《重修白鹿洞书院记》。

康熙九年(1670),廖文英为南康知府。他亲身兼掌书院事件,构筑院舍,增置院田,整理田租,构造开垦荒田、荒地、荒塘,装修圣贤像设,并重修书院志。廖文英还先后约请星子吴一圣与宜春张自烈主讲,开展会文讲学活动。这时,星子举人钱振正也曾设帐于此。康熙十二年张自烈去世后,“遗命愿从白鹿游,固葬芭山于鹿洞之侧”。廖文英曾作挽诗说:“老师生不藕,八十老全人。对古枯心血,逃名扫客尘。英容知道大,守正缓灵活。留骨匡庐麓,陶潜前后身”(见《芭山文集》)。张自烈有白鹿洞诗文讲说传播。

康熙十六年(1677)以后的几年中,南康知府伦品卓在布政使姚启盛、提学道邵吴远的倡捐支持下,对书院院舍大加整修。他翻新彝伦堂、文会堂、先贤祠、三老师祠,添堂、亭、号舍74间;重新修整计65间;共139间。“瓦砾茂草一时仑英。”这是清初第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志书上称:“兵炙之后大加策划。”伦品卓本身撰写了《重修白鹿洞书院碑记》。

康熙二十二年(1683),江西巡抚安世鼎,提学道高瑛,巡道查培继等人委托南康知府周灿重修书院。二十四年又约请南丰汤来贺主洞务,并由府学传授任副讲,典管诸多事件。汤来贺受聘主白鹿洞书院时已近80岁。著有《鹿洞迩言》、《内省斋集》,并在白鹿洞留有学规。汤又立堂长、学长多人,学者云集,当时湖北潜江进士莫大岸远道慕名前来,就学洞中。汤来贺订《白鹿洞书院学规》。

高璜,康熙二十一年(1682)为江西提学道。他来白鹿洞书院后,订定了《白鹿洞书院历久规模议》,议中包罗洞规、禁约、职事、洞中日用事件、议注、实用用具,祭器、册本、每年支给常例,经费、洞租征收等十余项。议中肯定了朱熹、胡居仁、章演的《显现》、《续规》、《为学次第》以及李龄、高责亨戒条。明白规定了主洞应“聘国内崇正学,黝异端,道高德厚,明体达用者,”“无则不妨暂缺。”副讲应聘“通《五经》,笃行谊者为之”。除此之外,由主洞、副讲择生徒任为堂长、正副管干、典渴、经长、学长、引赞等执事。经长负责经义斋事,学长负责治事斋事。凡生徒有疑义,“先求开示于经、学长;不能决,再叩堂长;不能决,再叩副讲;不能决,再叩主洞;不许蹭等。”别的尚有伙夫、樵采、门斗等服务职员。主洞除供膳外,每年束情银六十两,副讲除供膳外每年束情银三十六两。堂长、管干等职事生,每年亦发给数量不等补助。每月给银二两四钱,作为洞生月课赏格。

二十四年,安世鼎等人又上疏哀求赐额与颁发国子监(十三经》、《二十一史》,并议定增建御书阁于明伦堂前,预备收藏御书。周灿等人又先将私家藏书捐赠书院。

康熙二十六年(1687),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亲书匾额“学达性天”赐予白鹿洞书院,遣官送抵书院悬挂,同时颁送了经、史诸书。据《康熙二十五年十一月份起居注册》记录:“‘学达性天’匾额共八面,同时赐予周敦颐、张载、程预、程颐、邵雍、朱熹祠堂及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所颁《十三经注疏》与《二十一史》,白鹿洞书院于二~十六年四月“奉到”。以后玄烨又连续颁赐《古文渊鉴》、《朱子大兰全》、《周易折中》,均藏于御书阁中。安世鼎为此作《白鹿洞书院御匕书阁记》叙述此事。

康熙二十八年(1689),提学道邵延龄聘星子进士钱振正主持溯事。钱又校订增补了廖文英的《白鹿洞书院志》。

康熙三十一年(1692),巡抚宋荤赴洞整理规制,增田,讲学,复班吟安义举人徐京阶任教书院。这年,闻名墨客查慎行游庐山白鹿洞,作有《庐山记游》。查慎行来白鹿洞后,先渴“礼圣殿”,这时殿冲悬挂着玄烨御书“学达性天”及“万世师表”二匾,“中设至圣师刊象,旁列配十哲,两序七十二贤及配享诸儒皆像设”。此时重要的键筑物尚有“御书阁”、“彝伦堂”、“宗儒祠”、“三老师祠”、“诸葛武团喉祠”、“邵康节祠”,伦品卓,安世鼎等人的讲堂祠庙。以后,查慎绮了多次来白鹿洞,他的弟弟查嗣傈亦曾来白鹿洞,并留有诗作。

康熙三十二年(1693),江西巡抚马如龙赴白鹿洞书院课士、评卷。马如龙曾引《苏湖教法》于鹿洞,“训迪生徒”。并聘熊飞渭主讲,熊又聘生徒万艇、蔡篙生为堂长。

康熙三十四年(1695),提学道王综定“戒”、“勉”各八条。其八三戒为“戒游惰、戒戏押、戒诓骗、戒矜傲、戒苟安、戒驰鹜、戒忌嫉、戒二纤刻”;八勉为“发愤、敦本、主敬、致诚、明经、学古、专课、持重”。

康熙三十六年(1697)熊飞渭卒于白鹿洞,马如龙又聘都昌解元邵良杰主洞事,徐京介仍在洞中任教,时生徒仅二十余人。邵良杰任教白鹿洞时已五十多,他“每语生徒以朱子学规乃行善之基,人性之门”。他先后两次掌教白鹿洞共十余年,“统统规条、讲义多数本来紫阳、益以己说”。

康熙四十八年(1709)南康府学传授、兼主白鹿洞书院教事熊士伯哀求建专祠祭奠朱熹,此事得到江西巡抚郎廷极和藩桌诸司的支持。祠建成后定名“紫阳祠”。将朱熹门徒林用中、蔡沈、黄榦、吕炎、吕焘、胡泳、李燔、黄灏、彭方、周耜、彭蠡、冯椅、张洽、陈宓及陈潞等十五人由宗儒祠随迁此从祠。这是白鹿洞书院为朱熹及门徒设专祠的开始。南康知府张象文写《文公朱子专祠碑记》,此文于康熙四十九年刻石,石碑现存于书院。

康熙五十一年(1712),署知府蒋国祥呈请仿白鹭洲书院例另棚测验白鹿洞书院童生。省批定为每逢岁、科考定取四名,永为定例。巡抚郎廷极、布政使傅泽渊聘原敬主白鹿洞书院讲席。原敬在白鹿洞订有《白鹿洞续规》。

原敬还将私家所藏册本捐赠书院,郎廷极有《送原老师赴鹿洞讲席诗》碑,现存书院。

康熙五十二年(1713),知府叶谦派星子、建昌、都昌、安义四县教官按季轮番至白鹿洞督课。次年又聘邵良杰主讲书院。

康熙五十四年(1715),星子知县毛德琦奉委协理书院事件。毛德琦来白鹿洞书院后,课士评文,修葺房舍,整理田亩,整复规制,重修书院志。康熙五十八年(1719),《白鹿书院志》修成,巡抚白演、学政王思训等作序,志分形胜、兴复、沿革、先献、主洞、学规(包罗讲义)、册本、艺文(包罗记、书、诗等)、祀典、田赋十部分,共19卷。

总之,康熙朝的六十一年间,是清代白鹿洞书院建立的高潮。在这六十一年中,有赐书、赐额、科举之设,尚有两次修志,有大批督抚、学政以及司道大员对书院的关怀等等。这些官方的积极都与清圣祖玄烨本人对理学的推祟、对朱熹的崇拜有非常密切的接洽。但是就在郁勃之中,也可见其渐渐走向衰败的种种迹象。查慎行的《匡庐游记》说:“时读书洞中者仅二十余人”,“逐日给钱三文,谷二升。”“按康熙十三年整理洞田总额共三千八百五十余亩,岁收洞租银九百三十余两,”这时“惟正讲、副讲二人岁支学傣共百金,余尽归郡、县官吏中饱。”“书院中碑刻虽多,而宋元碑无一存者。”而很多人来到白鹿洞书院,每每只是凭吊古迹,游览风景,并非读书讲学。随动手工业、贸易经济的发展,中心都会的作用愈加显着,此时大家讲学,士子修业,趋于通都大邑。“依山林,即闲旷”而建的古代书院,渐渐失去学术中心"的职位。白鹿洞书院的影响日益缩小,渐渐出现衰败征象。

    客户评论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