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65年,东晋天子司马丕去世,由于没有子嗣,群臣便奉他的胞弟琅琊王司马奕为君。
各人知道,东晋,偏安王朝,历朝天子都不怎么强势,大权旁落。
司马奕上台的时间,实际掌权的是大将军桓温。
桓温是个人才,既能治国理政,也能带兵打仗。绝不浮夸地说,东晋的半壁江山,全赖有他这根台柱子撑着。
但桓温也是个有野心的人,而且不加粉饰。
他曾经说过一句闻名的话:“既不能流芳后代,不敷复遗臭万载邪!”
翻译成当代文:老子既然不能流芳百世,岂非还不能遗臭万年吗?
敢说这种话的人,手里头肯定抓稳了枪杆子。
桓温,东晋闻名政治家、军事家、霸术家、野心家,慈眉善目
不消说,司马奕和桓温打交道,很难。
他唯一能做的,就是谨小慎微,循规蹈矩,不让桓温抓着把柄。
他每天早睡早起,勤于政事——但是范围于桓温答应的范围内,不应问的事果断不问。
他对臣下礼遇有加,乃至可以说是谦躬。
他的后宫生存平庸,没有太多声色犬马,偶尔来点丝竹管弦,也是压低了声音,恐怕宫外闻声。
饶是云云,司马奕仍旧担心。
一日起床,精力含糊,赫然见到一条赤蛇盘在龙床上。他吓出一身盗汗,再定睛看时,蛇又不见了。
司马奕是读过书的人,而且读了不少书,知道此事必有蹊跷,于是命人召来当时闻名的相士扈谦。
扈谦给司马奕算了一卦,说:“皇上担心什么呢?”
司马奕说:“朕还能担心什么,担心江山社稷呗!”
扈谦说:“江山社稷倒是不必担心,卦象表明,晋室江山稳如磐石。只不外,皇上您有出宫之象。”
所谓出宫之象,固然是指做不成天子了。
司马奕问:“有什么办法可以消灾?”
扈谦掐指一算道:“来岁秋日,有大将北伐中原败北。皇上派三万兵去欢迎,即可消此劫难。”
司马奕听了,缄默不语。
大将天然是指桓温。
三万兵欢迎桓温,有两种寄义:一是派兵去增援,二是乘隙剪除桓温。
无论是哪一种,司马奕都做不到。
缘故起因很简单,他根本没有三万兵啊。
司马奕,东晋天子,死后无谥
第二年,桓温北伐中原,果然于七月兵败而回,丧失将士三万余人。
此前桓温用兵打仗,险些百战百胜。这一次的惨败,使桓温的声望跌至低谷。
司马奕却没有任何责怪之意,反而赶紧派人带着牛酒前去慰劳桓温。
天子当到这个份上,可以说是低三下四了。
但是,司马奕假如期盼桓温承情,只能说是大错特错。
桓温是那种乐成欲特别强的人,在一件大事上遭受波折,肯定要在另一件大事上找回均衡。
再度北伐已经不实际,桓温如今能做的大事,便是所谓的“行废立大事,为伊霍之举”。
说白了,就是要向汉朝的霍光学习,通过废立天子来巩固本身的职位。
题目是,当年霍光将刘贺从天子废为海昏侯,是由于刘贺荒淫无耻,人神共愤。
但是司马奕呢,却是个典范的“好”天子,好到让人无可责怪。
怎么办?
桓温不愧是桓温,他很快想到了办法。
东晋都城建康的陌头,忽然有小孩传唱一首谣曲:
“青青御路杨,白马紫游缰。汝非皇太子,那得甘露浆?”
据有识之士解读:白是五行中金的颜色,马是皇室司马氏的代称,紫是劫夺正色的颜色,阐明皇族中混入了杂种。
老百姓最爱八卦了,尤其是关于高层的八卦。
谣曲传来传去,便传出一个惊天的机密:
皇上阳萎!
而且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究竟是——皇上从来就没有勃起过!
难怪他郁郁寡欢。
难怪他的后宫没有几位尤物。
难怪皇后死了他也不续弦。
老百姓名顿开后,又有人提出一个更让人揪心的题目:皇上阳萎,那宫中两位尤物生的三位皇子是怎么来的呢?
这……
这就轮到桓温脱手了。他派人一查,不得了,原来三位皇子的父亲不是皇上,而是尚有他人!
而且不是同一个人,分别是司马奕的宠臣相龙、计好、朱灵宝。
古代没有DNA查验技能,这三位父亲是怎么被揪出来,不得而知。
但是,既然桓温认定是这么回事,没人敢表现反对。
连司马奕本人也不敢。
他总不能脱下裤子向众人证明本身能勃起吧!
于是,这三位皇子被桓温派人勒死,司马奕也被迫令交出玉玺,赶出皇宫。
桓温以太后之名给司马奕定的罪名是:“诬罔祖宗,倾移皇基,是可忍,孰不可怀!”
确实,本身生不了孩子,便借人家的种,这不是要毁了司马氏的基业么?
然而公道安闲民气,司马奕离开皇宫之日,“群臣拜辞,莫不歔欷。”固然也只是歔欷,桓温的剑锋,是没有人敢去得罪的。
桓温学着霍光的做法,在又立了一位天子后,顺手给司马奕封了个海西公,让他寓居吴县,而且派人密密监督,慎防他有复出之举。
着实那是多余的。
司马奕经此劫难,已经心灰意懒。固然不时有人来鼓动他东山再起,乃至有人假借太后的旨意宣他去夺回皇位,他都一概不理。为了防止桓温猜疑,他
干脆深居简出,不问世事,一味沉溺于酒色,过起了当天子时不敢过的快乐日子。
快乐归快乐,终其一生,司马奕没有再生养后代。
他始终没有忘记,本身是个阳萎,假如再生养一儿半女的话,说不定真会被桓温阉掉的。
本文为原创首发,图片取自网络。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龙镇;泉源:微信公众号八汗青(ba-lishi)
我要评论